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行政命令,要求各美国院校提交详细招生数据,以验证其在招生过程中是否存在非法考虑种族因素的情况,此举旨在提升高等教育招生的透明度与公平性。
实施细则120天内升级数据系统明确处罚机制
该命令明确要求美国教育部在120天内扩大招生数据报告范围,并从2025-2026学年正式实施。教育部需更新综合高等教育数据系统(IPEDS),优化数据可读性,同时加强数据准确性检查,对迟交、不完整或不准确数据的院校实施处罚。
教育部长麦克马洪将确定具体数据要求,包括按种族、性别细分的本科及特定研究生项目的申请、录取和注册数据,以及标准化考试成绩、GPA等学术量化指标。
政策延续高校资助谈判中已试水数据公开
这一政策并非首次尝试,此前政府在恢复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联邦资助的谈判中,已要求高校提交按种族、成绩等细分的招生数据。反对种族意识招生的“公平录取学生组织”(SFFA)认为,此举是提升招生透明度与问责制的里程碑,长期以来高校依赖不透明招生做法的现状将得到改变。
落地挑战现实很骨感
不过,政策实施也面临挑战。目前负责运营IPEDS的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仅余三3名员工,资源不足问题凸显。教育界部分人士对命令语言的含糊性提出质疑,平权倡导者则担忧政策可能变相减少有色人种学生录取。全美高校招生咨询协会首席执行官直言,需警惕政策演变为对特定种族录取比例的不当干预。
公平、多元与落地间探寻平衡
其实,该政策旨在回应公众对高等教育公平性与诚信度的期待,推动高校招生流程更加透明。未来如何在保障公平、维护多元与确保政策落地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各方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特朗普政府大力推动高校招生数据透明化,要求各高校提交按种族、性别等细分的招生数据,以验证是否存在非法考虑种族因素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的招生动态备受关注。
而作为美国顶尖高校的哈佛大学,在这一系列政策压力下的招生表现尤为引人瞩目。此前,哈佛本科学院披露,2025fall本科录取者中85%接受入学邀请,1654名学生确认就读,入学率较上届略有上升。这一数据在外部环境变化中展现出该校持续的吸引力,也是自美国最高法院对平权招生案裁决及校方调整申请政策后的第二届新生群体。
国际生占比稳定:政策灵活护航全球人才
尽管面临外部压力,本届国际新生占比15.8%,与往年15%-18%的区间基本持平。为应对国际生签证与入境不确定性,哈佛扩招25-30名学生,允许国际生接受多所大学邀请,并延长候选名单增补期限,以保障国际生源稳定性。
新生画像:多元与包容的延续
性别比例:女生占比52%,延续近几届微弱多数趋势。
教育公平:21%为家族第一代大学生,24%符合联邦佩尔助学金资格,超半数(54%)将获助学金,其中24%可零成本就读——得益于哈佛今年3月推出的“家庭收入10万美元及以下学生全免学费”政策。
地区与背景:东海岸学生占比超三成(大西洋中部20%、新英格兰18%),其余覆盖南部、太平洋沿岸等地区;17名退伍军人加入,涵盖陆、海、空及海军陆战队。
专业倾向:社科与理工成热门
新生专业选择呈现多元均衡态势:34.6%倾向社会科学,25.5%选择工程学,26.6%青睐自然科学,11.7%计划攻读人文学科,反映出学科布局的广泛吸引力。
校方表示,更详细的官方统计数据将于秋季发布。在各类挑战下,哈佛通过政策调整与资源投入,持续守护教育公平与多元包容,为全球学子提供优质成长平台。
其实美国留学政策的新调整,招生环节对公平性的强化,也为真正具备实力的学子铺就了更透明的赛道,当规则的尺子愈发清晰,个人的学术潜力、实践经历与独特视野,反而会成为更具分量的敲门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