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那些考上斯坦福的海淀菁英们后来怎么样了_美国留学网

美国留学那些考上斯坦福的海淀菁英们后来怎么样了
美国留学
作者: 美国留学网
发布时间: 2022-10-28 11:24:38
本文的标题是:美国留学那些考上斯坦福的海淀菁英们后来怎么样了

  美国留学那些考上斯坦福的海淀菁英们后来怎么样了

  青蛙公主谷爱凌是很多中国家长心中最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冬奥会两金一银如探囊取物,还是高分考入斯坦福大学的学霸,并且多才多艺且幽默有趣。

  为了提前申请大学,谷爱凌来到了全宇宙学神的中心——北京海淀黄庄,集中参加各种补习班。其实,她小时候就来海淀黄庄刷过奥数题,回美国直接就成了碾压同学的学霸。谷爱凌的中国妈妈一直跟她说:“在中国上十天课,能顶在美国一年。”那么那些考上斯坦福的海淀学霸们后来怎么样了?美国斯坦福大学

  近日在斯坦福大学开学两周的L同学,谈起自己的学校时说:“我觉得这里挺好,可以爬山,骑车十几分钟,就是一座山。“

  他在描述这座众人眼里的“世界级名校“时,语气平静,好像一切水到渠成。

  三年前,我们采访他时,他刚刚从北京首师大附属实验学校——一所九年制公立学校,考入美国密歇根州最好私立寄宿高中克莱布鲁克中学(Cranbrook Schools)。

  当时,他和一帮海淀名校的小伙伴一起申请美高,因为托福考试一次性通过,还被传为佳话。但谈起标准化考试,他也很淡然,告诉我们,他其实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爱好——“中国古风诗词”,只是找到了中英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年后,我们回访了L同学,想听听他成长的经历、在美高的历程,以及,喜欢中国古诗的他,如何选择并录取了以“高科技“闻名的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父母没有要求我上特别好的学校”

  L同学说,他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在北京首师大附属实验学校度过的,这所学校不是京城著名的“爬藤名校”。

  他的父母没有鸡血的择校,也没有要求他考出很高的分数,

  他的学校比较缺乏竞争性,这个特征有利有弊,好处在于,他没有被逼着刷题,有更多的时间,自由发展自己的各种爱好。

  这种看似“空间大”的成长,实际上父母在学校外的家庭教育上做了很多有意识的引导。

  L同学的爸爸毕业于物理系,妈妈毕业于英文系,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选择了很多书,在家里创造了一个“阅读空间”。

  L同学的爸爸认为经济学和社会学在未来会很重要,所以,他特别选择了这方面的读物,比如,L同学在少年时期喜欢读的《人、经济与国家》;家里的书架上还有米塞斯、哈威克、洛克的书。更小的时候,他还读过一些有趣的绘本,例如《丁丁历险记》《圣经》绘本等,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L同学的父母,会陪着他一起看书、讲书。

  L同学印象深刻的是,原本有些书,他看不懂。但父母会和他一起,化繁为简,然后,一家人再一起讲述和讨论这本书。通过讲书,看书的过程不再仅仅是吸收他人的想法,而是进行了“二度创作”,为自己的思想和表达,创造了空间。

  L同学说,他的父母很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思想。他家的“家庭讲书游戏”,往往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进行,无论他讲什么,父母不会以自己的角度去评判他,他可以比较自由的表达,

  同时,父母会引导他利用网络资源,例如,在可汗学院这样的英文APP上面上课。L同学喜欢那上面的数学课,自己在APP上面,学习数理的逻辑。

  L同学酷爱中国古典诗词,以及古风歌曲,他去美高面试时,拿了三大本自己翻译成英文的中国古风歌词,招生官特别喜欢,想要留存。L同学在给我们讲述自己的爱好时,也会突然沉浸其中,一边唱,一边忽然想到,也许某一句可以再改改,会更押韵。他像很多少年一样,谈到感兴趣的领域,热情很自然地流露出来,不需要更多的语言去证明。

  除了古诗词,L同学还学了编程、围棋、钢琴等,这些都没有获什么大奖,父母也没要求他拿什么奖。

  他说自己学这些东西,首先是因为自己感兴趣,而且,因为没有刷题、刷比赛,他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放空时间”,可以去“瞎琢磨”。这些属于自己的时间,积累到了一定阶段,让他把所学的东西都串起来了,比如,他用编程和英文的逻辑,去思考中国的诗词,再用逻辑的方式,串联起那些充满意境的语言。

  而这些独立思考、对于一个领域深入的发掘,以及对多元知识的兴趣和关联,正是美国教育看重的。因为有持续的投入,以及关联性的思考,这个人会更加有可能去创造。

  曾经有家长问,孩子是不是需要刷竞赛,拿大奖,更容易考上名校?这个问题难以一概而论。如果孩子感兴趣,通过竞赛,不断地挑战自己喜欢的领域,并把其他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美国教育者希望看到的;而与此同时,对于一两个领域的深入探索,对关联领域的积累和投入,并不一定通过竞赛的方式来体现(下文中,我们会介绍斯坦福的录取标准)。

  同时,L同学因为喜欢琢磨古诗,可以联系上下文的情感和意思,把词的意思猜出来,这也帮助了他考试。考托福,他一次就通过了。

  美国留学那些考上斯坦福的海淀菁英们后来怎么样了

  “在美高,我发现自己的价值”

  也许因为没有被“鸡”过,L同学和一些进出补课班、竞赛场的孩子比起来,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而他形容少年时的自己,会觉得有点孤独。

  “就是成长中的孤单吧,好像没什么人能理解你。”L同学说。他希望到美高念书,因为觉得那里会比较多元。美国斯坦福大学

  到了美高,是否一切如所愿呢?一些中国孩子独自留学,经历的“至暗时刻”,L同学有没有体验?

  L同学说,到了美高,每天3点多就放学了,作业没那么多,可以自己安排生活。于是,他有机会尝试更多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开俱乐部、体验做导师、写曲子、做志愿者……美高除了学习,也会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们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L同学说,当他发现在学习之外,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参与,可以帮助到别人,觉得特别好。“感觉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孤独的感觉被淡化了。

  而至于大家普遍认为的,美高注重竞技运动,学生需要体育好,L同学说,的确学校很重视运动,但是,并不代表你一定要去参加竞技性的运动队。他就没有去。

  而学校里经常晚上有人开派对、喝酒,这种“美式”社交属性,也并不代表每个人必须参与。L同学淡定的说,他就没有去,也有很多美国学生不去,以及,也有美国学生表示自己不喝酒,

  在中国时,L同学的父母给了他比较大的空间,让他可以去思考,摸索自己喜欢的方式。到了美国,他依然坚持了自己的原则,没有特别体会到环境变化带来的融入压力。对于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他淡定的选择了不做。

  “我还是在自己的赛道里面,我不去跟别人比,”L同学说。

  至于他喜欢的古风,如今依然是他的爱好之一。但是,因为L同学的生活更丰富了,学校的图书馆和数据库也吸引着他,还有户外运动、爬山跑步等等,古风在他生活中占据的比重没有那么大了,他有了更多想要探索的领域。

  斯坦福大学选择什么样的学生?

  为什么选择斯坦福?L同学再次提到了“包容”和“多元”。

  “我是到了高中最后一年,才开始查哪所学校更适合自己。斯坦福吸引我的点在于,你可以有很多种选择,路很宽,这里搞创业搞学术搞Party搞什么的都有。而万物相通,我觉得这是最适合我的学校。”L同学说。青蛙公主谷爱凌

  确定了斯坦福,L同学选择了申请REA早录取(Restrictive Early Action)。这意味着,斯坦福是他的第一选项,他需要在11年级里有一个强大的学术成绩,以及,在前一年11月份之前,提交一份完整的申请书。申请了斯坦福的早录取,就不可以再申请其他私立大学的早录取项目了。

  L同学说,他所在的高中,每年约有7、8人申请斯坦福,最终录取1、2个。

  相比于之前申请美高的经历,L同学说,斯坦福更看重文书和课外活动,而美高还同时看重面试表现。

  斯坦福官方网站说,学校希望在文书里看到两部分内容:一是学生的成长背景和人生体验,二是他的读书经历和学术成绩。学校会通过推荐信等,考量学生的品格和智力贡献;而学生自己提交的文书,学校希望从中看到学生的想法、兴趣,以及,什么对他来说是有意义的。

  而学校希望看到的,正是L同学在中学时期探索和思考的。L同学说,一定要研究学校官网的录取要求,每一项看一遍,就是学校选人的倾向。而根据这个标准,你可以衡量一下是不是自己。

  斯坦福的录取标准里,列出了四大项,一是“学术优异”(Academic Excellence)。但是,学校并没有规定学术成绩的入门门槛。学校只是指出了希望在成绩单上看到五门“核心课程”:英语、数学、社会学、科学、外语。

  学校希望学生在高中的其他选课,围绕着这五门核心课程而延展,体现出学术挑战。至于人们普遍认为的斯坦福偏重“科技”,学校官网的解释是,学校录取的学生,并不是按照专业来录取,而是从学校整体来考虑,所以,以上五门是核心课程。

  对于L同学来说,这五门课程正是他的兴趣所在,而他最感兴趣的是数学(核心课)和历史(延展课)。至于为什么是这两门?L同学引用了自己文书中的解释:

  “数学是一项给予恰当答案的艺术,而历史是一门提出恰当问题的艺术;日复一日,我发现这两种能力都非常重要。”(翻译版)

  斯坦福的录取标准里,二是“智力活力”(Intellectual Vitality)。对此,学校的解释是:

  “我们希望看到你对扩展你的知识和视野的一贯努力、执着和真正的兴趣……我们希望看到那种,能让你在一年级的研讨会上,引发热烈讨论并到了餐桌上依然继续对话的好奇心和热情。我们希望看到你为了你的努力,表现出来的能量和深度,无论是在实验室、社区活动、表演还是在运动场上。我们希望从中看到,你寻找机会并扩大视野的那种主动性。”

  L同学在美高期间,尝试了很多事情,就像他自己说的,学校的“多元性”很吸引他。

  虽然他说自己其实挺容易紧张的,不是那种可以很快地熟悉并引领谈话的人。但是,他的长处在于,可以想得很深,给他多一些时间,他可以寻着线索去思考,然后产出。在美高期间,他说自己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在一个叫做HOPE的人文杂志当主编。这个杂志在80多所学校里发行,L同学一开始在那里做志愿者、发表作品,后来做了主编,收集论文、照片等协调出版。

  美国留学那些考上斯坦福的海淀菁英们后来怎么样了

  除此之外,喜欢历史和写作的L同学,也在其他学生刊物发表论文。

  (2021年秋季刊的The Concord Review,发表了11篇学生论文,包括L同学写的:美国革命年代,马萨诸塞州诸城‘联络委员会’所产生的影响。)

  斯坦福录取标准里,三是“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学校希望通过课外活动,看到学生能为斯坦福做出的贡献。活动不需要多,学校更希望看到学生对于某一两件事,投入的深度。这个课外活动,也可以是学生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重点是看到你做了什么,带来了哪些影响。

  我们也曾了解到,之前有学生录取了另一所名校,讲了她家人生病,她如何帮助家人,查询了大量的医学资料,并发现其中的规律,最终产生对医学的兴趣。

  至于如何体现活动的深度和成绩,L同学建议可以尝试去量化,来叙述所产生的影响。比如,假如你写公众号,可以介绍自己有多少粉丝,影响了多少人;如果,你不是某个团体的领导者,而是一名专才,也尽量去描述自己产生的影响。

  斯坦福录取标准里,四是“语境”(Context)。学校认为每一个人是不同的,因此希望看到你的与众不同。考量的语境包括:你的成长环境、教育路径、学习和家庭中的责任等等,来全方位“阅读”你的独一无二。

  L同学对于古风的喜爱,以及在刊物上发表文章,这些看似是可以借鉴的,但实际上,无法复制。它的背后,是一个鼓励思考的大环境,以及日积月累的探索,让文理科打通了,让文学和音乐打通了,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而这,也是斯坦福所看重的。

  如果,你看完了这篇文章,觉得自己的孩子不符合以上的“标准”,也请先不要着急。顺着孩子的热情,鼓励他钻研自己的兴趣,这份热情和好奇心,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当他积累到一定深度,很多点会连接成面。

  当然如果斯坦福不是他的菜,世界上还有很多好的大学。不妨现在就通过学校官网,读读看适合自己的那一所。也许,当孩子发现,招生说明某一条中“好像说的就是我”的时候,会更有信心往前走。自己的探索,往往正是最大的动力。

  斯坦福大学的创建正逢美国产业革命和高等教育改革之时,这使它的办学理念无不刻着时代的烙印,无不显示着务实、创业的精神。

  斯坦福大学在创建之初便确立了鲜明的办学宗旨,即“使所学的东西都对学生的生活直接有用,帮助他们取得成功。

  因此,它的目的是以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为最终利益,积极发挥大学的作用,促进社会福祉;教导学生遵纪守法,尽享自由给人的快乐;教育学生尊重和热爱民主政体中蕴含的崇高原则——因为这些崇高的原则源于人们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所拥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万佳留学助手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
Offer案例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