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美国留学国际生申请趋势@外媒怎么看_美国留学网

2022美国留学国际生申请趋势@外媒怎么看
美本DIY申请美研DIY申请
作者: 美留网
发布时间: 2022-04-08 10:22:42
本文的标题是:2022美国留学国际生申请趋势@外媒怎么看

2022美国留学国际生申请趋势@外媒怎么看

美国高等教育在现如今实际上问题重重——不公平的招生录取,学术不端,终身教授制度的瓦解,这些症状表象最终都可以溯源到一个巨大的互相交织的欺骗之网。美国留学趋势

每10名美国人有7名上的是公立大学。他们不得不支付公立大学每年2万1千美元多的州内学费和住宿费,但学生缴费只占公立大学财政预算的五分之一。公立大学的大多数预算,约四成,来自州政府、联邦政府,以及少部分当地政府的赠款、合约金和拨款。这意味着公立大学很大程度上受其所在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意志左右,而政府反过来又依赖于稳健的财政收入来源。

在“正常”时期——当然要追溯到挺久以前了——公立大学和政府的这种依赖关系不是什么大事儿。公立大学体系,尽管有其不完美的地方,但还是平缓发展。直至2008年经济危机,大学才痛苦地领会到其立校之基,不过是“纸牌屋”而已。大批人失业,政府失去财政收入,大学失去资金来源。缺钱是一方面,大学能否在缺钱的情况下合理花钱又备受舆论拷问。

钱少了,需求却更多了,大学该怎么做?

当然是做好合格资本家的本分——将教育商品化,放长线钓大鱼,寻找未开发市场。大学在出口产品,满世界将大学标志印在模块化的(分校)建筑上的同时,也进口消费者。

国际学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但大学还是被国际学生的市场之深广震惊了——尤其是中国。

走向国际市场的契机,起初只是大学一种救急的速效解决方案——为了填补预算缺口。但是大学很快意识到了潜在的无限商机。如今中国在美留学生的数量位居首位,是位居第二的印度在美留学生数量的2.5倍,而印度在美留学生数量又比美国留学生第三大国的韩国多出2.7倍。

大学排名与国际学生

回到中国学生的视角。从未来过美国,在对美国这个国家甚至特定城市或州都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该怎么选一所学校?

自然地,掏出手机,谷歌搜索“美国最好大学”,点开第一个检索结果不就可以了嘛!

那就要从大学排名说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家长和学生都渴望客观的结论——指引他们做出所谓“正确”的选择,然后回头还要担保所最做出的选择是对的。

大学排名正是利用了家长和学生的这种焦虑,尤其是对美国教育知之甚少的国际学生的双重焦虑,使其成为排名系统待宰的羔羊。

尤其是中国留学生,是最信服大学排名和声望的最庞大的国际学生群体。然而现有的排名系统,存在诸多问题。

先从最显然易见的说起:一所大学不可能被简化成一个数字,至少试图量化的过程毫无意义可言。

Goshen学院,这个印度农村地区的门诺派学校,总共827名学生,和阿拉巴马大学这种学生人口多于整个Goshen镇人口的大学,被放在同一个排名系统中接受比较,多么不可思议。或许这两所学校唯一的相似之处就是都承载着相同的使命——增进知识。

同时,国际学生怎么选校?没错,看排名。如此往复循环。美国大学排名

在某种程度上,拒绝国际学生就是自愿放弃大学声望以及放弃学费收入。这种无法抵抗的自我延续的循环,鼓励大学招收那些英语水平不足以胜任大学学习的国际学生,明知道他们会被退学。

采取这种策略的学校,往往有大量的中国留学生群体,常常导致学生的校园生活实际上被困于“社交泡沫”——4年大学生活,他们最后交到的非中国的当地朋友寥寥无几,而他们来读美国大学的初衷,却正是要“国际视野和经历”。

德州的贝勒大学(Baylor University)曾于2008年通过对新生提供的每人1千美元的奖励,鼓励学生重考SAT,争取多考50分,由此学校整体的平均录取分就会提高,学校排名也就被人为地抬高。

发表QS世界大学排名的公司QS(全称Quacquarelli Symonds)甚至提供有偿的咨询服务,显然是利益冲突、有失公允。

对于国际学生带来的额外收入,最好的情形,是大学用于雇佣更多教师,以改善师资比例,而师资比例在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占20%的权重。引进更多师资和研究人才,也会增加学校的学术引用数量,这又占了权重的20%。

2022美国留学国际生申请趋势@外媒怎么看

大学质量很难用排名衡量

也许有人说,事情本来就该如此运转。金钱提供质量。富者更富,无需惊讶于大学之间的贫富鸿沟。大学之间是不可能全部平等的。

但所谓“质量”,该怎么定义?师生比例告诉我们学校课堂到底是多么“小班”,但不能说明教学质量真的有多好。

很多学生想不明白,为什么一门课最多20名学生封顶。那是因为U.S.News大学排名,会统计学校有多少门课堂只有20名甚至更少的学生。

结果就是,学生能选上最好的教授的课程的机会更少了。如果优秀教师无限量供应,那么小班教学当然更理想。但是,只要上过大学的人就知道,真正优秀的教师还是有限的。

还有一个更差劲的评估教学质量的参数,教职人均被引用次数。一个大学学术期刊发了多少,几乎跟本科生的体验没任何相关性。美国选校

事实上教职人员花在研究上的时间越多,意味着他们对教学的侧重就越少。很多人对大学的回忆,更多是有趣的社交环境,或者一两门特别棒的课程。他们才不会记得学术引用总数有多少。然而讽刺的是,在不经意间,成千上万的学生选择大学时,会参考学术引用。

然而招生官眼中的大学排名又有多少用呢?认为排名系统能“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校的招生官,仅占2%。大学排名真正奖赏的是那些愿意参与这个游戏的听话玩家,像新加坡的NTU,突然间涌入了大批研究成果,一举实现大学排名榜上的大跃进。

以学术引用衡量大学质量,其前提假设是,被引用的学术研究本身是好的。有篇被广泛引用的论文,写的是“疫苗和某种神经障碍的关联”......以学术引用数量作为衡量大学质量的参数,其不合理性可见一斑。

有人又说,学生不能太较真,不要认为学术排名真的会精准地量化学术实力。然而,大学排名不但不能“精准地”量化学术实力,连能不能“量化”都成问题。

QS世界大学排名算法的50%权重来自于声誉。大学怎么赢得声誉?当然是来自排名!

换言之,排名量化声誉,而声誉又取决于排名。Imanol Ordorika教授把大学排名称之为“Harvardometers”(“哈佛测量仪”),暗示大学排名仅仅测量大学与人们心目中最优秀的大学之间的距离。任何没能把哈佛大学排在前列的大学算法,都要打回去重新设计,直到能把哈佛放到排行顶尖位置才行。

那为什么不把学校分组排名,至少可以避免让大家过于迷信个体排名的准确性?因为对学校个体排名的不确定性和变动性,恰恰是排名系统给的商业模式——每年的排名都产生一场好戏,都赢得了一圈曝光度。

“哇,这所大学降了10名”,和“这所前进了5名”,诸如此类的戏码每年上演。然而,学校排名的前进或后退,对在校学生而言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和影响。

所以大学不能被缩减成一个数字。即便有可能把大学浓缩成一个数字,也不应该是现在排名系统的做法。即便采用现在排名系统的算法,也不能把所有因素加起来,产出一个没法精确量化声誉、质量和学术的结果。

然而人们不能因此觉得大学排名不过是寄生性公司而轻视他们。想象如果消费者报告垄断了所有对手机、电视或汽车的公共信息,苹果或者丰田的新产品设计,将会基于这些以盈利为目的的消费者报告公司的武断衡量,而不会根据我们消费大众真正想要的去做产品设计。

为了给不堪重负的学生贷款合理化,为了让别人知道你上了一所“好”学校,我们不去“推广”自己的学校(排名),似乎真说不过去,将“排名其实是有意义”的信念逐渐固化下来。

https://www.usastudy.com.cn/newslist/newDetail_56133.html


更多留学干货内容,欢迎继续关注美国留学网

更多留学申请规划问题欢迎扫码免费咨询

万佳留学助手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
Offer案例
最热文章